1. 诞生背景
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,对激光光束质量的精确测量需求日益增长。传统的光斑观察方法(如烧蚀法、感光纸记录)无法满足定量分析需求。20世纪70年代,随着CCD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,第一代数字式光束分析仪问世,实现了对激光光束的实时、定量测量。
2. 相关理论或原理
光束分析仪基于以下核心原理工作:
光强分布测量:通过光电传感器阵列(CCD/CMOS)记录光束横截面的二维强度分布
二阶矩理论:根据ISO 11146标准,通过计算光束强度的二阶矩确定光束直径
M²因子测量:通过多位置测量光束直径变化,评估光束质量因子
波前分析:部分高端设备结合夏克-哈特曼传感器实现波前重构
3. 重要参数指标
测量范围:波长范围(190nm-20μm)、功率范围(nW-kW)
空间分辨率:像素尺寸(通常3.45μm-10μm)
动态范围:可达16bit(65,536:1)
采样速率:最高1000帧/秒(高速测量)
测量精度:光束直径测量误差<±3%
可测参数:束宽、椭圆度、发散角、M²因子、光束指向稳定性等
4. 应用
工业加工:确保激光切割/焊接系统的光束质量
光通信:单模光纤耦合效率分析
医疗激光:验证治疗激光的剂量分布
5. 分类
按工作原理分类:
相机型:基于面阵CCD/CMOS,适用于可见光-近红外
扫描狭缝型:使用旋转狭缝测量,适合高功率激光
刀口型:通过移动刀口测量边缘分布
波前传感器:可同时测量光强和相位
按应用场景分类:
实验室级高精度分析仪
工业在线监测系统
紫外/红外专用分析仪
6. 未来发展趋势
多参数集成:同时测量强度、相位、偏振等参数
智能化:AI辅助的自动光束诊断与优化
高功率适应:开发可测MW级激光的新型传感器
微型化:芯片级集成光束分析模块
实时反馈:与激光控制系统形成闭环调节
7. 相关产品及生产商
典型产品:
光束质量分析仪
M²因子测量系统
激光光斑诊断仪
主要生产商:
Ophir-Spiricon(美国):BeamGage系列
Coherent(德国):BeamView系列
Gentec-EO(加拿大):Beamage系列
DataRay(美国):WinCamD系列
Cinogy(德国):光束分析系统